查看原文
其他

清源村、它山堰村,进村入乡看振兴

海曙发布 2019-05-07

清源村和它山堰村位于素来有着“四明首镇”、“宁波之根”之美誉的鄞江镇。除有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四大古水利工程之一的它山堰等名胜古迹外,更有大量古代桥梁、民居、寺庵、庙宇等建筑。



岁月匆匆,时光无情。荒废破落的村庄,日渐斑驳的古建筑,空心老龄的困扰,资金缺乏的窘迫……乡村发展的“阵痛”不可避免地降临。面对困局,两村调整状态,再度出发,根据自身特色及禀赋,注入“新血”焕活生机,建设美丽乡村,让“乡愁”有“家”可依。


它山堰村 奏响保护与开发协奏曲▲▲▲



“我们这里明清老房子很多,我家稍微‘年轻’点,民国的。”记者一入它山堰村,就被各色古建筑所吸引。见有游客前来访古寻迹,热心村民崔阿姨忙不迭地上前介绍。

这个以“古代超级水利工程”它山堰而得名的古村,文化遗存丰富,历史建筑众多,无论是“宁波走书”、它山庙会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是历史悠久的养正堂、上如松古建筑群等文物保护单位,“软硬”兼备,得天独厚。每逢节假日,街头巷尾,廊桥河畔,游人如织,皆为一览古时风貌,品味历史余韵。


保护还是开发?它山堰村毫不犹豫地走了“保护性开发”的路子。

古村落代表“活态文化”,古建筑则是古村落的肌理。近年来,作为中部“古镇核心区”的它山堰村,在尊重、坚守历史文化遗存,延续、传承传统文化根脉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古建筑的保护与开发,彰显文化自信。“这些年来,我们有计划、有安排,保留自身特色,适度恢复传统街巷,开展历史建筑维修,并配合鄞江流域治理工程,使村庄沿河景观不断美化。”它山堰村党支部书记胡红兵表示。

沿它山堰西路向鄞江廊桥而行,左侧是自明清时期流传至今的民居,风格朴素,古意盎然。其中两户门前建有游廊,与周围其他民居形成鲜明对比,在此居住了60多年的陈阿姨正闲坐望景。“游廊老早就有,前两年发现房子老了有问题,住着有点危险,后来政府出一部分钱,我自己出一部分钱又重新造了一遍,房子还是老样子,但住的感觉不一样了,安心多了。”陈阿姨笑着说。据介绍,为改善村民的居住环境,它山堰村对沿路房屋在保留其原有建筑特色的基础上进行合理改造或重建,同时积极推进背街小巷改造工程,强化梳理老街、桥弄等街巷肌理,唤醒古村往日生机。


这不是为了完成任务,而是为了民生福祉和文化传承。

然而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为加快古镇建设,村里决定就岗山岭道路基础设施和两侧民房整体建筑风貌进行改造。起初,不少村民对改造方式等问题存有疑虑,同时各种声音迭起。“村民的事村民来做主,当时我们多次召开村民大会,就改造方式、赔偿内容等公开征集民意,透明、公开、公平。”它山堰村党支部副书记冯小良说。


最近,多危房、破旧房的文保单位郎官第古建筑群搬迁率达到90%。“文保单位,不能随意装修,只能采取整村搬迁模式。我们打算腾空后保留原貌,适度修缮,打造成文化旅游景点。”胡红兵说,一开始,村民有的思想上无法接受,有的则表示经济上无法承受,有的人有房无证,更有人因国有土地和集体土地征收价格不同而拒绝。一时间,工作陷入僵局。“两头行动:镇村镇建设办做好政策解释工作,村里请来原镇、村的老领导、老书记、老村长还有乡贤,一起帮忙做工作,打‘人情牌’。”白天黑夜,挨家挨户,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再加上“阳光模式”,征收工作逐渐驶入正常轨道。



留得住古建筑,更要打出独具特色的“文化牌”。

近期,有着“乡乡走书声,村村听书人”之美誉的“宁波走书”,将在养正堂内连演30天,为村民及游客送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餐;一年三期、自北宋起延续至今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山庙会,如今已然成为全镇人气最高、影响力最大的文化交流互动活动,在今年的“十月十”庙会上,除传统项目外,海曙区“山水古韵”农村文明示范线正式开线,海曙区首届舞龙大赛也到场助阵,影响范围进一步扩大。“这两年,村里游客越来越多,村民们的收入也随之增加,更有获得感和幸福感了。”村民朱渭汀说。


吾心安处是吾乡,旧枝新芽待雁归。

 “目前,我们正加快推进背街小巷整治工作,对它山堰西路沿线等区域进行环境品质提升,一方面提升游客体验,发展旅游经济,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让更多人对它山堰村有新的了解,同时我们也希望,从这出去的人,能常回来看看。”胡红兵表示。



清源村

新村建设成就美丽乡村

▲▲▲


雨初歇清景无限,恍教人似画中游。白墙黛瓦依山建,甬派民居自风流。

日前,记者走进鄞江镇清源村,迎面而来的是古色古香之风。立于村口的游览导视图告知来者,此处有吴氏宗祠、禅岩园、仙人门、张武子庙等景致,只需据图即可尽拥清源文化入怀。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阡陌交通,而崭新的清源村文化礼堂则矗立于新浇柏油马路旁,如一位身着白衫顶黛冠的夫子,于青山绿树映衬下平添几分出尘之态,拈须含笑迎八方客。“夫子”身后,屋舍俨然,似那跟随“夫子”而读、低眉敛目而立的莘莘学子,着装一如师者。


家即美景,在4年前,清源人完全不敢想象。“以前大家住的都是老底子的破旧房,墙壁是泥巴糊上去的,既没有外观之美感,也没有安全系数。”村民告诉记者,一旦遇到台风天或暴雨降临,漫及膝盖的积水分分钟“光顾”,屋顶漏水更是家常便饭。村中道路多为石子路和黄泥路,走路开车都不方便。再加上村民环境卫生意识欠缺,随处倾倒垃圾现象随处可见,村容村貌大打折扣。“这样的村容村貌,绿水青山再美,也留不住年轻人,更难以吸引挑剔的游客。”清源村党支部书记吴银方说。



美丽乡村建设势在必行,迫在眉睫的便是村民的居住空间和环境。趁着鄞江镇美丽乡村建设的东风,2015年,清源村村委会召开村民大会,经讨论一致同意将破旧的村大会堂打造成具有甬派建筑风格的综合性文化礼堂。更有不少村民提出,将自己的破旧房子打造成这种风格,形成清源村的特色。


这将会是扭转面貌、实现新村建设的契机,清源村敏锐地嗅到了机遇的味道。但实际工作开展起来并不简单。“许多村民一听说将开展新村建设都很支持,但也有部分人存有疑议。”鄞江镇党委书记陆云峰表示,有些年纪较大的村民一时间思想观念上转变不过来,还有些村民一听说除政府给予适当补贴外,自己也要拿出一部分钱,就觉得有点难以接受。同时,虽决定了原拆原建的方案,但原先村民房屋的建筑风格是五六户一体联建,若要重建,必须几户人家一致签约同意方可。


困难再多,也要迎难而上。村委会开启了“5+2”“白加黑”模式,挨家挨户上门做动员工作。将村委会的辛苦看在眼里的热心村民和乡贤也纷纷加入,做起了老邻居的思想工作。1年半时间,美丽乡村轮廓初现。“原本村民们住的都是2层房或平房,而新造房子有3层,面积最小178平米,最大可达260平米,每户最多只拿出每平米500元的钱。”清源村主任陈锡波说,新居继续沿用传统的联户自建模式,保留原有风貌。雨污分流、柏油路修建等工程将同步进行。

眼见着一幢幢精致甬派民居拔地而起,乡村面貌日新月异,其他村民纷纷跟上了签约步伐。今年夏天,清源村两个自然村中,禅岩自然村已全部完成签约,新房子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中,而卢王自然村也紧随其后。


新村建设,也振奋了老一辈村民的整体信心。村民吴安国热情邀请记者参观他的新家,三层楼房数个房间,间间宽敞明亮。“我今年81岁了,还能住这么好的房子,真是做梦也没想到,感觉特别安心。”他说,现在村里经常宣传垃圾分类,大家卫生意识也跟着上来了,而且柏油路旁每隔一段距离就有垃圾桶,一方面提醒大家不要乱扔,另一方面也为村民、游客扔垃圾提供便利。“新村建设真是好,整个村庄面貌都变了,更有精气神了。”吴师傅感慨万千。

生态提升,环境改善,更是让乡村的绿水青山、田园野趣资源转化成发展的资本,给村民带来“真金白银”。今年,清源村从原本的全村年收入仅20万元一跃至60万元,村民口袋鼓了,生活更美了。“接下来,一方面我们将设立民宿,发展旅游业,另一方面,明年4月起将以文化礼堂为平台,集中展销各类农副产品,吸引更多的游客和经销商,同时借助电商平台将清源的农副产品输送到全国各地。线上线下联动,带动全村经济发展,让村民得到更多的实惠。”陈锡波表示。


记者:崔 宁 通讯员:吴佳怡

摄影:忻之承 吴佳怡

微信责编:邬盈蓓 排版:陈佳清

更多关注


一图带你了解前三季度海曙“六争攻坚”看点!

留住那抹乡愁!海曙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有个性

致广大市民关于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公开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